移至主內容

茶歷史

台灣的「台斤」和中國大陸的「斤」的歷史演變

Submitted by yiguo2000 on
內容

台灣的「台斤」和中國大陸的「斤」雖然名字一樣,但重量不同,背後牽涉到度量衡制度的歷史演變。分成三個階段講,這樣脈絡會比較清楚。


1. 清朝時期 – 同源的傳統市斤

  • 在清朝,台灣和中國大陸使用的都是傳統市制

  • 1 斤 = 16 兩,重量大約 596.816 克(不同地區略有差異)。

  • 當時台灣屬於清朝管轄,所以度量衡與福建、廣東地區一致。


2. 日本時期 – 台斤與公斤掛鉤

  • 1895 年,台灣進入日本統治,日本採用公制(公斤、克)

  • 為方便民間交易,日本政府將傳統台斤重新定義:

    • 1 台斤 = 600 克(約等於清朝市斤的重量,取整方便計算)。

  • 這個「台斤」雖然名字跟清朝市斤相似,但已經是固定對應公制的單位。


3. 國民政府遷台後 – 兩岸斤的分化

  • 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時期(1949 年前),已推行「市斤改為 500 克」的新制(公制化)。

  • 1949 年後,中國大陸正式規定 1 斤 = 500 克(簡稱「公斤斤」)。

  • 台灣則延續日本時期的習慣,繼續使用 1 台斤 = 600 克,並沿用至今。


目前差異

地區單位名稱換算公制備註
台灣台斤600 克民間市場、食品交易常用
中國大陸500 克全國統一公制化單位
香港/澳門604.78982 克(傳統)或 500 克(現代)新舊並存

標籤 (Tags)

日本統治時期(1895–1945)台灣茶葉的發展與出口趨勢

Submitted by yiguo2000 on
內容

茶葉總產量:整體來說是增加」的。

  • 日本殖民政府將台灣視為熱帶作物供應地,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,包括茶葉在內。

  • 引進了改良品種、科學栽培技術、設立茶業改良場(例如:1926年設立的「台北茶業試驗場」)。

  • 鼓勵茶園整併與專業化經營,茶區如新竹、南投、嘉義皆有擴張。

  • 有些資料指出,到1930年代台灣的茶葉年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

出口導向與品種變化:出口日本的「紅茶」增加

  • 正如你所說,日本當時積極學習西方文化,包括飲茶習慣。

  • 為了供應本國市場的紅茶需求(西式下午茶文化興起),台灣被指定為紅茶的生產基地。

  • 設立「紅茶傳習所」(如日月潭),推廣印度阿薩姆紅茶種植技術。

結果:出口到日本的紅茶產量大增,而台灣原本擅長的半發酵烏龍茶則相對被邊緣化


 出口歐美的烏龍茶減少

  • 原本在19世紀末大受歡迎的「Formosa Oolong」,在日本統治下被認為是次要產品。

  • 原因:

    • 政策導向偏向日本市場需求。

    • 歐美市場被印度與錫蘭紅茶快速搶占。

    • 缺乏資源再去維持美國通路與品牌經營。


總結:

項目是否增加?說明
茶葉總產量✅ 增加茶園擴張、技術改良
紅茶生產✅ 增加供應日本市場,政府推動
烏龍茶出口❌ 減少政策忽視,失去歐美市場
茶葉品質⚠️ 兩極政府推動標準化,但傳統烏龍技藝沒被重視

標籤 (Tags)

Formosa Tea 出口歷史與英商關聯

Submitted by yiguo2000 on
內容

 關鍵年代:西元1860年代~1910年代

  • 1860年代開始
    台灣開港通商後(1860年,天津條約後淡水、安平開港),開始有茶商看準台灣高山地形與氣候適合種茶。

  • 1865年
    💼 英國商人約翰・陶德(John Dodd) 來台,是推動台灣茶出口的關鍵人物。
    他在台北設立「怡記洋行(Dodd & Co.)」,協助將台灣茶葉加工、包裝後輸出到紐約、倫敦與歐洲其他城市

  • 1869年
    第一批標上 "Formosa Oolong Tea" 名稱的茶葉正式出口至紐約。受到極大歡迎,成為19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烏龍茶之一。

  • 1880年代~1900年代
    隨著需求增加,茶葉產業在北台灣(文山、南港、坪林)、中部(鹿谷)快速發展。許多製茶廠與出口商紛紛出現,包括許多與英商合作的台灣本地商人。

標籤 (Tag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