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葉總產量:整體來說是「增加」的。
日本殖民政府將台灣視為熱帶作物供應地,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,包括茶葉在內。
引進了改良品種、科學栽培技術、設立茶業改良場(例如:1926年設立的「台北茶業試驗場」)。
鼓勵茶園整併與專業化經營,茶區如新竹、南投、嘉義皆有擴張。
有些資料指出,到1930年代台灣的茶葉年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出口導向與品種變化:出口日本的「紅茶」增加
正如你所說,日本當時積極學習西方文化,包括飲茶習慣。
為了供應本國市場的紅茶需求(西式下午茶文化興起),台灣被指定為紅茶的生產基地。
設立「紅茶傳習所」(如日月潭),推廣印度阿薩姆紅茶種植技術。
結果:出口到日本的紅茶產量大增,而台灣原本擅長的半發酵烏龍茶則相對被邊緣化。
出口歐美的烏龍茶減少
原本在19世紀末大受歡迎的「Formosa Oolong」,在日本統治下被認為是次要產品。
原因:
政策導向偏向日本市場需求。
歐美市場被印度與錫蘭紅茶快速搶占。
缺乏資源再去維持美國通路與品牌經營。
總結:
項目 | 是否增加?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茶葉總產量 | ✅ 增加 | 茶園擴張、技術改良 |
紅茶生產 | ✅ 增加 | 供應日本市場,政府推動 |
烏龍茶出口 | ❌ 減少 | 政策忽視,失去歐美市場 |
茶葉品質 | ⚠️ 兩極 | 政府推動標準化,但傳統烏龍技藝沒被重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