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經讀過一篇論文,讓我看見了一個現象——當中引用了大量茶人、茶著作、茶改場的內容,卻幾乎都是引用「批評」的話。這篇碩士論文活脫脫反映了那個時期茶產業,以及某些學術圈的文化氛圍。我相信作者是無意識地覺得這樣是正常的。
在正常的學術訓練中,引用應該是基於事實、數字和可驗證的證據,用以說服讀者;而不是直接搬用他人的負面批評當作論證的支撐。關鍵思考的真正意義,是找到問題的核心、分析背後的邏輯與成因、並提出可行的解法,而不是陷入無止境的負面閉環。
好的研究與發展,應該讓產品有特色,經營有哲學,有積極的推進力。後來我發現,一般人如果在職場中沒有遇過真正厲害且有智慧的前輩,很難跳脫慣性思維、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。
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產業文化,部分人會透過批評來建立專業感與存在感,彼此之間也不乏競爭與較勁的氛圍。回頭看,我慶幸自己沒有投入太多時間去追隨這樣的路線。
我選擇專注在研發與產品開發,一方面準備 ITCE 等評鑑需求,一方面與國際客戶互動——維也納、日本、法國的客戶,他們本來就在亞洲區間尋找最具特色的產品,很像武俠小說中精通各門派奧義的行家。當他們收到茶樣後,會直接提出具體的反饋,例如「能否推出 GABA 款」、「是否能焙深一些」、「是否能呈現花香型」等,這讓產品得以精準調校、持續提升。
這樣的路線雖然更偏理想化,市場也相對小眾,但它讓我在茶的世界中找到了一條專注且有價值的道路,即使步伐緩慢,也在穩定前行。
茶農在操作上會有天枰兩端,可以選擇,後面目標是品質,或是產量,都是他自己的事情,沒有對錯,因為不同市場有不通規格。
更實際的情況是農民跟本沒有選擇,又要被罵。然後在罵來罵去的時候。
日本抹茶產業已經整合邁向全世界,賣到缺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