衰退原因:分為內因與外因
一、內部因素
品質不穩定:
許多茶農追求產量,忽略製程穩定性。缺乏統一的品質控管與標準化,導致產品參差不齊。
過度產出與價格戰:
因出口需求旺盛,許多新茶區快速開發,導致供給迅速膨脹。茶商之間削價競爭,降低整體產業利潤,也破壞品牌形象。這些確實都屬實,是導致信任度下降與市場縮減的原因之一。
二、外部因素
1895年甲午戰爭後,日本統治台灣(1895–1945)
日本政府對茶產業有進行干預與政策導向,例如大力推廣綠茶(煎茶)出口到日本本土與殖民地市場。減少對烏龍茶與紅茶(外銷型)的扶植,導致 Formosa Oolong 的外銷動能下降。也改變了茶業技術與產區發展方向,使原本以歐美為主的市場結構逐漸瓦解。
國際市場變化
印度與錫蘭(現今斯里蘭卡)的茶葉崛起,對台灣紅茶造成重大競爭壓力。歐洲與美國消費者開始改喝其他類型的茶,台灣的市場份額自然下滑。
日本統治時期與產業變化
1895年至1945年,日本統治台灣。在此期間,日本政府改變茶產業的經營方式,引入大量的產業資源,提升茶葉的質與量。他們大力推廣日式绿茶(煎茶),並利用其政策支持將台灣茶葉出口至日本內地,使台灣茶產業步入綠茶時代。
戰後茶葉產業的延續與發展
二戰結束後,由於市場環境改變,台灣轉型為烏龍茶、紅茶的生產。同時,政府推行茶葉改良計劃,如提升茶樹品種,改進製茶技術,以提高茶葉的品質與產量。此外,明確的茶葉產區標記與品質認證制度,更是提升台灣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。至今,台灣茶葉產業仍在持續發展,優質的茶葉得到全球消費者的喜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