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VOC | EIC | 美國貿易商 對照表(橫向)
項目 | 荷蘭東印度公司(VOC) | 英國東印度公司(EIC) | 美國貿易商人(如陶德) |
---|
成立時間 | 1602 年 | 1600 年 | 約 1780 年後(美國獨立後) |
總部據點 | 阿姆斯特丹 | 倫敦 | 紐約、費城、波士頓等港口城市 |
亞洲主要據點 | 巴達維亞、台灣(熱蘭遮)、日本長崎 | 印度港市、香港、新加坡 | 廈門、廣州、福州、台灣淡水 |
控制地盤(高峰) | 印尼、台灣南部、斯里蘭卡、日本貿易權 | 印度全境、緬甸、馬來半島、新加坡、香港 | 無殖民地,依賴港口貿易與租界 |
貿易品項 | 香料、鹿皮、糖、絲、茶(轉運) | 茶葉、鴉片、棉花、絲 | 台灣烏龍茶、瓷器、絲、糖(合法商品) |
貿易貨源地點 | 印尼、福建、台灣 | 印度、中國 | 台灣北部、福建武夷 |
茶葉貿易建立年份 | ❌ 僅中國茶轉運 | ✅ 約 1700 年起壟斷茶貿 | ✅ 約 1869–1873 年建立台灣茶出口 |
與台灣關聯 | 統治台南38年,轉運中國貿品 | 未統治,影響北台灣茶業 | 建立 Formosa Oolong 茶品牌 |
與中國關係 | 與福建商人貿易 | 壟斷廣州出口貿易,引發鴉片戰爭 | 與廣州十三行、閩商合作 |
與紐約關係 | 無直接關聯 | 引發波士頓倒茶事件(1773) | 紐約為台灣茶主要出口地(1870s 起) |
著名戰爭或衝突 | 鄭成功攻台、英荷戰爭 | 鴉片戰爭、印度大起義、天津條約 | 無戰爭,透過條約擴展通商 |
亞洲經營策略 | 設要塞、轉運導向 | 殖民地軍政體系 | 商業合作、自由貿易 |
解散年份與原因 | 1799 年,財務問題與競爭壓力 | 1874 年,英國政府接管 | 無正式公司制度,後轉型為商社 |
後續茶葉發展 | 退出亞洲茶葉主動貿易 | 轉以印度與錫蘭茶園取代中國供應 | 20 世紀初衰退,因戰爭與紅茶崛起 |